3月份的某天,我找到苏菲老师,说希望能够采访她与教练的故事。一开始,苏菲老师是同意了的,但很快便遇到了突发状况。苏菲老师的母亲生病住院了。这正应了电影《阿甘正传》里的经典句子:
"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, you never know what you’re gonna get.”
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吃巧克力的最佳时刻。3个月过后,我再次邀请苏菲老师谈论这个话题。彼时,苏菲老师对人生,有了更多新的感悟。
01
教练为个人拨云见日
日常生活琐事,一个接一个——工作任务、家人健康、孩子教育。为人父母的生活,几乎都在这些问题中度过。
小事例如:
要不要给朋友打个电话约一下?
客户电话怎么谈?
晚饭吃什么?
大一点的例如:
要不要换份工作?
要不要和父母一起住?
孩子是否爱我?
我是否值得他的爱?
这些看似细琐的问题,每天都在内心涌动,且自动选择作答。我很庆幸40岁时遇到教练。在这团生活迷雾之中,教练对话让我醍醐灌顶,看到高山一直存在。峰顶上的思考,基本上可以归类为我在母亲病床前一直思考的问题——“人为什么而活?生活的意义在哪里?”这样的提问,也许有人会觉得好笑,轻率地耸耸肩,假装没有听到;也许有人会感觉到沉重,下意识回避,说这个问题离我生活太遥远了。的确,日常生活中,很少真正面对这样的话题,也的确很难一直放在心中。 但其实高山峰顶的问题,就是逻辑层次上三层的提问:
人生的价值是什么?
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?
为什么而活?
教练的意义对我来说,大抵就在于通过这3种破局,活出完整而通透的自己。
1. 破“工具价值观”
小时候有一个游戏是“我们都是木头人,不许说话不许动……”
在现实生活中,有一个成年人的游戏就是,“我们都是工具人”你是谁,取决于你有什么用?你给人们带来的价值,你的身份以某种工具或者价值的方式被标定。当我离开老东家AC尼尔森,成为自由职业者期间,遇到过一个平台的老师。她对我说,“苏菲,你现在不再是某某咨询公司的高管,现在出来,你就什么也不是,需要重新开始。”真的是这样的吗?如果失去了过往公司的背书,失去了曾经可以发挥的价值,你就一文不名了?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春节晚会上,有一个叫卖拐的小品。一个人拄着拐棍走的久了,拐棍成为他的一部分;扔掉拐棍,就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。逻辑层次让我告别拐棍人身份,因为过往的工作中,外显的东西往往太偏向于能力、行为、环境,它是表象的。而愿景、身份、价值观的上三层,才是让我们脱开工具身份,甩掉拐杖的本质内在。
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容器,下三层的东西只是工具,而上三层才是你的容器,只有扩展意识的容器,才可以承载更多。
2. 破中年幸福迷思
20岁时,青春热血,职场奋斗冲劲满满;30岁时,正是大好年华;40岁时,人生一大关卡,很多人中年焦虑,职场挑战,上有老下有小,人生下半场怎么活才能活出精彩?什么是40+的幸福定义?后浪汹涌,前浪就必须内卷和焦虑吗?
玛丽莲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,“工作可以退休,生命不会退休。”
如何活出积极有意义的40+人生?我倡导的是用教练活出三有的人生:有所期待,有所联结,有所安住。
期待什么,什么才有可能发生。人生下半程,还会有不确定性和位置,期待的视角,半杯水可以视为半空,安逸满足的视角,半杯水视为半满。幸福不取决于外在事物,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事物。
你的视角决定选择,选择决定未来。保持期待与好奇,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。和谁产生联结,不固守个人孤岛,不在大海里独距,勇敢地与更多的人发生联结,与教练的群体一起,创造出更多的不一样。把心安住在何处,期待决定选择,选择产生联结,联结让心安住。珍惜当下,欣赏当下,就像苏东坡为发配岭南的老友以及夫人写的诗一样。
“万里归来年愈少,微笑,笑时犹带岭梅香。心有所安住,处处都是好。
40+的幸福就是这些,心中有绿枝叶,鸟儿也会飞来歌唱。
3. 破觉知的僵化
结缘埃里克森之后,我学会了带着觉知去感受生命本身,而不是在原地打转。意识更有弹性了,就像橡皮筋一样,拉升之后,维度可以更加多元化,对待世界的反应,与以往也大有不同。例如打开三层聆听,去感知周围的人,相信他们本来都是OK的。语言文字是单一的,容易僵化理解的,而感知是全息的,没有边界的。比如,当你因某件事生气砸了一个水杯,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情绪糟糕。只是把火撒给了周围无辜的人——老公、孩子、同事。觉得对方应该按照我的要求来,我才是对的,这个过程你是不知不觉的。下次,当你发脾气后,你有了一点点觉悟,觉得自己也可以有一点点改进。但还是控制不住,当下你还是会生气,要求他听你的,恭喜,你已经开始后知后觉。学习教练后,情绪产生是当知当觉的。
可能在你发火的那一刻,你意识到了,有些事情正在发生。在当下产生情绪的那一刻,调整自己的行为,转而道歉,然后用欣赏式眼光和语言,表达你所看到的行为背后的正向意图。这就是当知当觉的力量,调整就在转念之间。没有觉知的生活是很可怕的,就像木偶戏一样,自己完全没有自主性。
教练让我们活着,让我们跳出木偶戏,活出即兴,活出有觉知的生命状态。
02
教练是组织变革的强力赋能者
对组织来说,教练意味着,强有力地正向赋能人,用五大原则改变着团队的底层操作系统。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挑战的时代。市场环境每天都在给组织出考题,大考三六九,小考天天有。疫情,中美关系,新疆棉花......企业必须时刻准备回答时代布置的考卷,一不小心没有答好,是没有重考的机会。转型,敏捷,创新,赋能,领导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变化中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。所以,时代的考卷中最大的一道压轴题,一定是关乎变革成功转型。只有成功创新,组织不断转型,迈进第二曲线的企业才有机会成为基业长青的组织。没有教练能力,就无法实现以上目标。
纪伯伦说“只有通过黑暗的路,才能到达光明”。变革中的人们,心路历程也是如此。
他们面临两大心理挑战。
第一,放弃过往。
尤其越是曾经成功的过往,既是倚杖,也是枷锁。在不明确未来的得到,和现在就要承受的失去,人们往往会抗拒改变。
第二,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。
没有人能够100%预见未来,领导者如果能够用教练聚焦美好愿景,引领团队对未来的相信,团队才能获得动力前行。如果一个领导者自己都觉得团队不行,那这个变革就没办法真正的发生。在一个变革项目中,在重要的团队启动会议中,发起变革项目,老大对项目不安全性提出了疑问,中国区域变革领导者与团队当时就产生了不安。会议之后,区域项目领导者第一时间向我问道:你觉得我这样的团队OK吗?当我作为外部教练,以肯定的语气告诉他,你的团队是OK的,你的团队这样是很正常的。相信一句话,让变革领导者如释重负,再次重拾信心。
相信的力量瞬间改变能量。这也是教练对于变革领导者的领导力最底层的一个支持。
03
埃里克森课研的特色是永远+1
埃里克森教练,我认为+1的教练标准,它对于学习和认证的要求总是比高标准再+1。尤其埃里克森的国际双认证,是给教练认可的一种加持。如果说ICF是一个高标准的认证,那埃里克森就是高标准+1,严格要求,追求卓越。就如白酒界的茅台,茅台的标准是更高的标准。除此之外,埃里克森课程的潜意识教学是非常独特的,它通过视听感打开了人们视听感的通道。
何为潜意识教学?
就像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,它不是靠教的,亦不是靠任何工具框架和方法论学习的。而是通过视觉,用隐喻,用语音语调去鼓励学员。学习就在潜移默化,润物细无声中完成,这种教授方式是富有生命力的引导与渗透的方式。
04
自我教练
做一个真正内心强大者
哪些人适合学习教练?
我觉得教练每个人都适合学习,最厉害的是成为自己内心的教练。
如何成为自己的教练?
有觉知地让自己始终带着一个教练位置,这样你做任何事情时,都可以从教练位置观察自己,持续内省!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屋,你没有办法让别人来点亮你的小屋,教练为你找到自驱力,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做内心强大者。教练课程是一座充满魔法的宝藏之山,进去之后,自己受益,并且也会像涟漪效应一样扩散,给到自己周围的人,让更多人可以听到自己内心喜悦的声音。
最后, 愿你我,正直生活,心有安住,拥有力量。
埃里克森国际教练中心
报名咨询请联系课程顾问:
电话:4000-333-900
网址:www.ericksonchina.com